好提案·好故事|何蕾:提案为“炬” 点“靓”夜淮河

发布者:dwxcb发布时间:2025-11-07浏览次数:11

淮河,这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滋养着蚌埠的千年文脉。她传承着大禹治水的雄浑气魄,积淀着双墩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见证着这座城市在新时代“拥河发展”的坚定步伐。如今,“靓淮河”工程已让淮河蚌埠主城区段焕发新颜,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的“聚集带”、文旅形象的“展示窗”,更先后获评生态环境部重点工程建设“首个示范”案例和长三角一体化“十佳创新”案例。然而每当夜幕降临,淮河两岸的生机便仿佛随夕阳一同隐退——灯光寥落、行人稀疏,“夜游、夜食、夜购”的消费活力未能充分点燃。这昼夜之间的鲜明反差,已成为我心头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夜幕下的沉思:一条河的“半程”遗憾

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脚步总是追随着城市发展的脉搏。我常常在黄昏时分漫步淮河边,看落日熔金,也看暮色四合。辉煌的白日景象与略显沉寂的夜晚形成了强烈对比。

“咱们‘靓淮河’白天是没的说,可一到晚上,黑黢黢的,不太方便。”“外地朋友来了,白天看完,晚上就想沿着河边走走,看看夜景,吃个宵夜,可实在没什么看头。”……沿河居民、游客不经意的话语,一次次叩击着我的心扉。我敏锐地意识到,“靓淮河”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的魅力似乎只绽放了一半。夜晚的黯淡,不仅是城市景观的缺憾,更是消费动能的流失、城市活力的断层。这份“半程”的遗憾,促使我下决心,要为淮河的夜色“破题”。

灯光里的学问:一份提案的精准“聚焦”

点亮淮河,绝非简单的安装灯饰。经深入调研,我发现“靓淮河”工程亮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功能性”照明有余,“景观性”照明不足。基础路灯保证了基本通行,但缺乏层次感、艺术性的灯光设计,无法勾勒出淮河的夜景轮廓与建筑肌理。二是“静态”展示有余,“动态”活力不足。夜晚缺乏能够吸引人停留、互动、消费的多元化业态与文化活动,难以形成消费闭环。三是“单点”宣传有余,“整体”叙事不足。对“夜淮河”的整体形象包装与故事讲述不够,未能形成强大的夜间旅游吸引力。

摸清了脉络,开出的药方才能对症。我将调研所得凝聚成《关于让“靓淮河”亮起来让夜经济火起来的提案》,提出:“规划引领,分段点亮”,打造一条连贯优美的跨河夜景轴线,重点突出桥梁、地标建筑,融入蚌埠历史文化元素;“业态赋能,留人留心”,规划特色餐饮街区、风情酒吧、文创集市,开发夜间游船项目,引入花鼓灯、地方戏曲等夜间演艺;“智慧节能,长效运维”,推广使用节能灯具与智能控制系统,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保障亮化工程的可持续性;“强化统筹,安全便民”,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安全设施与停车配套,让市民和游客来得方便、玩得尽兴。

 

行动中的共识:从“纸上蓝图”到“岸边灯火”

提案提交后,因切中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和市民的关注点,迅速得到市委、市政府及市政协的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市委、市政府曾多次会商研判,专题调度。

在对口协商会上,相关委员和部门坦诚交流,凝聚共识:点亮淮河,不能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必须“量力而行、适度亮化、稳步推进”。在投入机制上,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吸引社会资本;在技术路径上,强调“绿色节能、智慧控制”,降低长期成本;在推进策略上,坚持“试点先行、尊重民意”,对条件成熟的区段、楼宇优先实施,确保不扰民、得民心。

光影外的温度:一座城的活力“焕新”

如今,当我再次漫步于华灯初上的淮河岸边,看到的已不只是光的变化和河的亮化,更是城市活力的涌动和温度的上升。灯光勾勒出城市的轮廓,也点亮了群众的生活。淮河的夜晚,正被一束束温暖而璀璨的灯光唤醒,一幅淮河夜色画卷正徐徐铺展。

展望不久的将来,市民在河边休闲座椅上聊天,游客沿着明亮的步道散步,特色餐饮街区、风情酒吧街、文创集市、夜间游船等项目陆续布局,花鼓灯表演、地方戏曲夜演、主题灯光秀轮番上演……淮河的夜晚,正从“静悄悄”变得“热腾腾”。

从这份提案的酝酿、提出到落实,让我深刻体会到,政协委员履职的价值,在于那份源于生活、源于群众的问题意识,在于那份深入实际、寻根究底的调研精神,更在于那份推动落实、促成改变的执着与担当。未来,我将继续以提案为媒介,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见证淮河的夜色愈发迷人,见证“水韵蚌埠”的故事在昼夜交替间,书写出更加璀璨动人的新篇章。

(转载自“江淮时报”微信公众号作者系蚌埠市政协常委,蚌埠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