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思政教育与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4月10日,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揭牌仪式。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效华、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寇魏及双方单位代表出席活动。
签约仪式上,双方互相介绍优势资源,共同讨论合作愿景。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节点,蚌埠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首个经科学发掘的龙山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曾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及标志性的“祭祀台基”,实证了4000多年前淮河文明的辉煌。2023年,遗址获批国家考古公园,成为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地标。寇魏指出,遗址公园拥有独特的“实物思政”资源,双方合作将为“大思政课”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助力构建“历史+思政”的育人新模式。
蚌埠学院表示,此次与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合作,旨在依托蚌埠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思政教育场景,让学生在触摸历史脉络中厚植文化自信,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双方代表签署了“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吕效华与寇魏共同为基地揭牌,标志着校地双方在思政教育实践、文化遗产传承、科研项目协作等领域的合作正式启动。
仪式结束后,蚌埠学院一行参观了禹会村遗址展览馆。寇魏结合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现场讲解了“禹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与考古实证,通过珍贵的文物展品、复原场景及数字化展示,深入了解遗址的考古发掘历程、文化内涵及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此次合作是蚌埠学院深化校地合作、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未来,双方将以基地为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构建“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文化浸润”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让“大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培养更多具有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撰稿:陈盼盼;编辑:毛星懿;审核:吕效华、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