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个创新的火花都可能点燃一个全新的未来。一支由王恩泽、吴爰蕙和张贤庆组成的科研团队,凭借他们的一项独特科研项目,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他们的项目灵感源自于生活,却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材料的广阔天地,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科研创新的佳话。
1:创新:“壳”里藏奇谋,绿电起新途
新元肇启,华章日新。王恩泽团队的创新之旅,源于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花生。在一次偶然的吃花生过程中,一个关于花生应用的灵感在王恩泽的脑海中闪现。他不禁思考能否将花生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去创造一些新颖的东西。王恩泽说到:“数理学院的周家峰老师是做新能源材料方面的,在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去咨询了老师,开始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探寻实施的可能性。”由此开启了一个极具创新意义的项目。
有了想法后,便是长达两个月的勤奋深耕。这个项目旨在将废弃花生壳转化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硬碳材料。这一想法在成本效益、环保价值等方面都有着显著优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王恩泽义无反顾地扮演了团队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实验环节,将花生壳磨成粉,再制成炭,进而组装成电池等操作,都是由他主导完成。并且论文的初稿撰写也由他承担,他先拟出大致模板,再根据老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我是工科专业的,掌握实际的操作技术格外重要。”王恩泽说到,“刚开始有了想法,老师就帮我找了两个队友来帮助我查找数据、进行实验,我们对许多实验器械也不知道怎么用。”但王恩泽依然坚持不懈,在遇到实验相关的问题时,团队成员也会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实验操作。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正因如此,王恩泽团队才能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崭露头角。
2:匠心:聚“壳”为能,匠心逐光者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王恩泽团队初次接触节能减排大赛时,充满了期待与好奇。他们深知这次比赛意义重大,是展现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的好机会。面对挑战,团队成员们跃跃欲试,决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迎接这场智慧与绿色的较量。
“花生壳成本低,来源广,而且加工简单,不像淀粉那些原料,成本高还复杂。把花生壳变成电池材料,还能避免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呢。”团队成员的吴爰蕙和张贤庆自豪地介绍着。“我们得研究怎么用花生壳把电池性能提升到最好,比如花生壳和正极材料的配料比例,得一点点试,不断改进。”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的成果,这个团队经历了太多,他们聚“壳”为新芯之能,用匠心追逐科技之光。
这些逐光者深知,花生壳虽然是废物,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藏。然而,妥善利用却并非易事,需攻克重重技术难关。他们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在复杂的数据中,反复试验、不断优化。从精确控制反应温度与时间,到细致把控能量的数据,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对科学的敬畏与对完美的追求。
正是这份匠心,让花生壳废物有了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在能源领域,废物的再生利用极大的降低了发电的成本,并相比于传统钠电池有更稳定安全性,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3:合作:破“壳”释电,青衿绽芳华
芳华待灼,砥砺深耕。王恩泽团队各司其职、共同协作。队员主要是负责收集一些与项目有关的文件以及一些数据材料。王恩泽则是负责撰写论文。在大家共同完成实验后,就由他进行实验记录和论文的撰写。尽管他是队长,负责很多事务,但在某些实验步骤上,即使他知道如何操作,也会选择将任务交给更擅长的队员,以此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提升团队的整体竞争力。“在安装电池的一个过程中,我使用镊子撕开电池片上的薄膜总是耗时较长,有时甚至会损坏电池片。而队里的成员吴爰蕙,尽管我们都没有学习过这一操作,她却能非常熟练地完成,效率远高于我。因此,我决定让她来负责这项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王恩泽回忆道。
除此之外,王恩泽肯定地说:“在比赛中,周家峰老师指导了我们很多很多。就拿实验来说,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一些仪器。但是这方面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不太会使用。老师特别热心的帮助我们,耐心的手把手教我们怎么使用。”
“写论文的时候也是”,他笑着说,“老师给我们搜索了很多文件,特别具有参考价值。还有最终成文的时候,我会先写个大概模板出来,周老师反复帮助我们把关修改,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成果。”
天道酬勤,他们一路,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废弃花生壳生物质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这个项目于全国舞台上闪闪发光,并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4:追梦:借“壳”织绿网,梦想续航人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作为校内唯一一个获奖队伍,王恩泽觉得既惊喜又淡定,“这一成果实属来之不易,但也觉得挺平淡的,因为之前通宵赶路真的付出了很多,现在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王恩泽感慨道。对于他来说,这个奖项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是对未来考研复试还是找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更是他在科研路上继续前行的一块闪亮的界碑。
“有什么想要通过这次比赛分享给学弟学妹的吗?”记者追问道。
“信息差真的很重要,大家别只和同届的同学交流,要多跟学长学姐还有老师打交道。我成绩一般的时候,就是因为和他们关系好,得到了很多帮助。”王恩泽认真地说。在竞赛和学业的平衡上,他也有自己的方法。“平时上课依然要认真听讲,一定要挑选重点听和记笔记。比赛就利用课余时间,大一的时候,我就经常去准备比赛。上学期最忙,有三个比赛挤到一起,虽然是同一个项目,但比赛内容不一样,主题也不同,我们就得一遍一遍改。”
谈及未来,王恩泽肯定地说:“以后我还想参加更多电子类比赛,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比赛,继续提升自己。”他的队友吴爰蕙和张贤庆也对此表示了肯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勇于创新、敢于追梦的精神风貌,在未来的道路上,他们会继续绽放光芒。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科研之路虽难,但时代有所呼,青春有所应。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王恩泽及其团队为蚌埠学院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书写了新的华章。而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同学勇敢地踏上科研创新的征程。(撰稿:杭雨静 周欣雅 宋子明 袁欣琪 芦敏泽;编辑:江舟立、毛星懿;审核: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