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轴,创新星火永不灭

发布者:xcb发布时间:2024-07-23浏览次数:10

他们,从杳杳迷蒙中走来,不畏浪谲云诡;自荆棘遍布走过,不惧风吹雨打;向煌煌辉光走去,不忘拳拳之心。他们始终以梦为轴,执“创”之手,吻“新”之眸,他们的项目《5G“坡医生”—工程边坡灾变界面演化远程智能感知系统》荣获了第十一届“青苗杯”安徽省项目资本对接活动银奖,创造了蚌埠学院最好的成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吧!

秘笈一:不息为体,日新为道

“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王庆雨团队以创新为灯,以挑战为杖,纵然前路颠簸,也缓慢向未来。

针对边坡工程面临灾害威胁的问题,王庆雨团队创新性提出基于地电场监测技术的工程边坡灾变界面远程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对坡体内水分迁移过程与灾变界面演化的精细同步感测。团队还利用了三大核心技术:一是优化“孔-地”联合电法精细观测系统布设流程,二是基于5G技术远程变频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平台,三是客户端APP实时信息共享与预警服务。注重“工程边坡状态-设备监测保障-客户远程掌控”三位一体化模式,兼并实用性、创新性和智慧性三个特点,有效维护国家边坡安全,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真正做到防灾减灾。

“我们现在是本科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还不够,除了老师的帮助外,我们还会查阅大量资料,逐步完善我们的核心要点和项目内容。”为了能够让项目书吸引到评委老师的目光,王庆雨团队在备赛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只为了完善项目书的真实性、可靠性、专业性和精确性,争取做到万无一失。

“尽管拿到了省银奖,但还是不够的。我认为这个项目有落地的可能性,还能继续冲击国奖,这是我们一直执着的梦想。”李鑫语气认真,眼神坚毅。

梦想总是激励我们去往下一个远方,鼓舞我们迎接下一个挑战。王庆雨团队认为他们一脉相承,即使羽翼未满,也总会有人继续把这个项目作品打磨好,直至它真正走上国奖的舞台。为此,王庆雨始终都在做搏击蓝天、高瞻远瞩的雄鹰,带领团队以创新为剑、精益求精,在尝试中开辟新赛道,让每一次的突破为其装饰成点点星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团队中去,在鲜花与掌声中传承不断、开拓不息

正如孟浩然所说:“江山留胜迹,我辈登复临”,他们始终手携传承创新,脚下熠熠生辉。

秘笈二:凝聚合力,同舟共济

星星之火,汇而燎原。22级土木工程1班的王庆雨作为团队的“领头羊”,深知一个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队伍创建之初,就试图寻找“有趣的灵魂”。

“我们团队更看重的是性格,不是能力。因为性格决定了一个团队的默契与团结。”来自21级水利水电工程的李鑫是团队里的“二把手”,他直言,只有这样子的团队才能更好地把创新延续下去。

王庆雨是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助理以及班级里的班长,他轻而易举就能找到“灵魂共鸣”的人。10个人的团队很快就组建好,队长王庆雨看到队友们跃跃欲试,他了然于心,原来大家都有一个创新梦。在了解每一个人的性格后,他会尊重团队成员的意愿,细化每个人的分工与合作。他和李鑫主管项目研发、专项申请和大小事宜,团队成员吴蕊负责PPT制作和答辩路演,付元昊和贾全乐对项目进行细枝末节处的修改与提议,其他成员也各司其职、共同协作。

每当有人遇到满课无法完成任务时,其他成员就会主动“替补”上去,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耽误工作进度;遇到意见上的分歧时,大家都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好好商量;遇到摇摆不定的决定时,大家都会找队长解决。王庆雨坦言,团队成员的相互理解才是成功的基石。

如何解决难题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座大山。李鑫回忆到,当他们带着比较完美的项目进入校赛选拔时,面对评委一针见血的提问,他们心惊胆跳的同时,又束手无策。“后来,大家就一整晚不断复盘,不断修改PPT,不断推倒重来。”也正是有了那股“较真儿”的劲,团队成员始终莫问前方行路难,何妨吟啸且徐行。当他们真正踏碎苦难,踩上青云时,他们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号角。

独如箭簇腾跃,合是弓弩齐发。走过狂风骤雨的他们,也依然是他们。

秘笈三: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说到要感激的人,王庆雨团队成员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望着欧元超老师写在那空白处的密密麻麻的批注,让他们如拨云雾见青天的同时,又心生感动。

“以我们现有的专业基础,思路不会很清晰,老师就让我们根据科研项目,进行改进创新。”在王庆雨看来,师言犹如一把钥匙,真正打开了他们走进创新的殿堂,让他们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平时团队有遇到困难,王亚萍、徐丹丹和姜丽老师都会毫不吝啬地提供帮助,对他们有创新创业上的问题,也会给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我们现在正在注册安徽岩土智感科技有限公司,需要入住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王亚萍老师就带我们与负责人王婷婷老师对接,学校还请了校外专家针对项目的可实施性,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帮助我们立项。”团队成员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同样,陈万军老师也非常心系整个团队。在他们需要向院里提交材料和需要资源提供时,是陈万军老师积极奔走在学校各部门之间,沟通各方,帮团队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面对拗口的专业名词,全体团队成员都“蚌埠住了”。吴蕊对此哭笑不得,“我们的指导老师就带我们‘扫清障碍’,每一处都不肯放过。”后来到他们进入省赛时,陈万军老师还会提前两天和他们在宾馆里进行答辩模拟,并针对突发情况给出专业化的建议。

这一路走来,王庆雨团队非常感谢学校和院里领导的支持和提供的资源平台,以及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栽培。“他们一直以来与我们患难与共,可以说是战友,也可以说是朋友,这个奖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王庆雨感慨万分。

师者如炬,虽微致远。他们在爱与希望中,以创新为桨,奋起扬帆筑青春。

他们,是一群敢闯敢拼、敢想敢干的00后年轻人,行走在丘壑起伏的漫漫长路中,始终以梦想为轴、以热忱为墨,让创新的星火燃起炫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