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机器旁,叶舒老师正在紧张的进行一次试验,通电,检查设备运行状况,打开阀门,检查仪表,按下指令,等待结果。一套流程下来,叶老师已满头大汗,有着丰富经验的他始终坚持做到细致入微,“科研没有小事,毫厘也不容出错,不然谬以千里。”他说。
化学气相沉淀法制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合成及在超级电容、光催化和制氢气方面的应用是叶老师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化学气相沉淀法是指利用气态或蒸汽态的物质在气相或气固界面上发生反应生成固态沉积物的过程。如果把研究制造的原料性物质看作起点,那么叶老师的工作更像是在某个原料应用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开发。
那么研究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动力电池的电芯、手机表面的触控薄膜、精密仪器的电子元件,纳米复合材料随处可见。以石墨烯为例,它凭借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素有“工业味精”之称。
做科研没有那么简单,试验不等于实验,实验是照着流程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是既定的。试验是一遍一遍的试错,也许千遍万遍依然无果。高强度的工作、精细的操控每天都在上演,早上9点实验员进入实验室,一直要鏖战到深夜。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耐得住性子更要忍得住寂寞。
谈及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现在这个科研方向,叶老师回忆道,一方面是受导师影响,延续留学时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则是想借助蚌埠“材料之都”的大环境,继续深入研究;再则就是家国情怀。年轻时总有一腔热血,看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控先进技术,处处卡我们脖子。他就更加坚定了学下去的信念,希望终有一天我们也能掌控。
多年来,叶老师埋头苦干,在材料制造与应用领域深耕细作。仅硕博连读期间就发表包括SCI、SCIE、EI在内的各项学术论文30余篇。在校期间以蚌埠学院为单位发表Q1论文2篇均为一类一区,申请专利3项,理论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扎实、学术态度严谨、学科建设经验丰富,目前在研项目资金高达60余万元。
课堂上他是风趣幽默的“灵魂讲师”,由于学习的大多是略显枯燥的理论知识,叶老师就会根据同学们的状态,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带动大家学习。讲到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的时候,他往往会把细节描述得清晰明了,再结合图像解读,仿佛真的有一台机器摆在面前。实验室里他是“斤斤计较”的完美主义者,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细致检查,数据往往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面对刚入手实操的学生,他也会反复嘱咐,放手让他们去尝试,陪着他们不断试错,不断成长。
针对现有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迟滞性,叶老师主动出击,教授的内容不限于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课外拓展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就了解外界有关所学专业的情况,培养科研思维,他将实践带入课堂,完成从讲台到操作台的转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课题组是叶老师的另一大制胜法宝,对于班级里对科研实验兴趣浓厚的学生,叶老师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为他们设置了如《氧化铝微球导热性能研究》、《长余晖全反射氧化硅微球喷剂》等多种课题研究,让他们依托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机制进行实验并形成分析报告,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叶老师是一个行动大于语言的人,也是无私的人,他会毫不吝啬地分享他的成果、提供他科研的思路,帮助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20级材料工程与工艺专业张俊这样评价道。这就是叶舒老师,一个朴实的蚌院“材料人”,他用“平实做人、勤恳做事、求真做学问”的态度和行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也和其他同事一道努力谱写材料制造与应用研究的辉煌篇章。如今的叶舒老师,依然没有停歇科研的脚步,为了国家的需要和发展,他依然在路上……(撰稿:大学生记者团樊志豪;编辑:毛星懿;审核:黄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