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整个校园似乎还没有睡醒,经济与管理学院16级的黄紫婷同学就早已经起床,带领她的团队准时坐上去往奥体中心的公交。从食堂买的几个包子,配着白开水,在路上匆匆一顿就是他们的早饭。身着荧绿色短袖T恤的他们早出晚归,来往穿梭,让青青蚌院更加朝气蓬勃。这支干练、忙碌的队伍有个光荣的名字——省运会志愿者。
冲锋在前的赛会勇士
9月23日,东方的鱼肚白正一口口吞噬乌云,走出拐角,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珠城大地,此时蚌埠市奥体中心体育馆内,蚌埠学院的“珍珠娃”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省运会篮球项目的参赛选手……
自省运会自开赛以来,蚌埠学院的“珍珠娃”们已经陆陆续续参加了4场比赛的赛会服务工作:武术套路、柔道、橄榄球以及篮球比赛。在每场比赛前,蚌埠学院的志愿者们负责运动员的身份核实、证件检查、场馆整理和入场引导;赛中,他们负责赛场的计时计分、实时记录、突发情况应急等;赛后,还要引导运动员退场,可以说赛场上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离不开赛会志愿者。为了更加高效出色的完成工作,他们又采取“分组制”,分为“通用组、检录组、道具组、宣传组、唱分组……”分组精细,责任到人,不同组之间又可以灵活变换,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大家团结一致,精细谋划,全心全意把省运会志愿服务做好。
做完一件事不难,但做好一件事却不容易。因为赛事紧张,志愿者们通常都是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服务到晚上6点。负责“志愿者之家”的夏锡梅同学说:“‘志愿者之家’就是志愿者休息或者吃午餐的地方。我每天都能感觉到志愿者的疲惫,每次吃过午饭,大多数志愿者都会利用短暂的时间趴在桌子上休息片刻。”一天的忙碌之后,所有志愿者共同的感觉就是脚疼,磕磕碰碰、小伤小病更是家常便饭。每一场比赛,都有负责公布比分的唱分员,因为评分需要,唱分员要大声喊出比分,虽然是轮流制,但是长时间的呼喊还是导致所有唱分员声音嘶哑。在橄榄球比赛中,天气不好,下着小雨而且是露天比赛,队员们只有一件一次性雨衣挡雨,但是志愿者要奔波于赛场的各个角落,一次性雨衣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一天下来所有志愿者的衣服都已湿透,其中几位志愿者因此着凉感冒。
8月7日到12日的柔道与武术套路比赛正值暑假,在别的同学都在与家人、好友共享惬意闲暇时光的时候,志愿者们却从家乡再次回到学校,冒着炎热酷暑,出色地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学校青志联副会长黄紫婷同学告诉记者,志愿者们感受到了作为青年志愿者的光荣感、使命感,虽然暑假很热很苦,但却学到了很多,大家都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
自信甜美的门面担当
在志愿服务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对所有的志愿者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尤其是对省运会中的“门面担当”——礼仪志愿者,要求更高。早在今年6月,校团委就组织26名蚌院礼仪志愿者前往安徽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其他高校的礼仪志愿者一起参加团市委的系统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她们需要反复进行托盘,引导等动作的练习。礼仪老师要求志愿者们要穿着高跟鞋训练,这样实战性更强。“双脚微张约60度,腿夹紧,腰挺直,双手交叉置于腹部正前方……”第一天的站姿训练不出半小时,大家就已经汗流浃背。一天站下来,每个人都累得腰酸背痛,甚至有的同学脚后跟都磨破了,但大家都咬牙坚持着,从未想过放弃。第二天训练的是走路,老师要求走出一种大气的风范。手的动作,腿的幅度,整体的排面都要整齐、标准。为了达到老师制定的规范,从早上8:30到下午5:00志愿者们一直在来来回回的进行着高强度练习,中午也只是稍作休息。
经过几天的艰苦训练,礼仪志愿者们的站姿从一开始的随意散漫变得大方得体、自信朝气,步伐也是优雅稳健、整齐划一,展现出礼仪志愿者应有的气质和风采。
在一项比赛刚开始时,礼仪志愿者一般会和机动组的通用志愿者一起行动,哪里需要她们就被派去哪里服务。等到下午比赛临近尾声,统分逐渐结束的时候,她们才会换上礼仪志愿者的礼服,为颁奖服务。在一场又一场的颁奖仪式上,伴着激昂的音乐,礼仪志愿者们有的端着盛有奖牌的托盘,有的捧着鲜花,有的在引导着运动员上台、退场,始终面带微笑的她们,自信而美丽,成为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志愿者来说,灵活的应变能力也很重要。省运会事项很多,免不了忙中出错。有一次,一名身材娇小的礼仪志愿者领了一件尺码过大的颁奖礼服,但距离上台只有五分钟,根本来不及找负责人换衣服。大家灵机一动,有了!用别针别起来。于是大家集体把衣服标签上的别针贡献出来,你一针我一针地帮这位志愿者把多余的部分收起来,让衣服尽量合身,“突发事件”迎刃而解。
被选为礼仪志愿者的同学颜值都很高,但她们工作起来一样十分干练,没有些许娇娇滴滴。“能作为礼仪志愿者参加这次省运会,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也变得更加优秀,这是一次难忘的磨炼与经历……”16级市场营销对口班的左安同学如是说。
舞姿曼妙的开幕精灵
自9月11日起,每到晚上七点,便有一大群女生手撑红伞,在蚌埠学院的北操场上翩翩起舞,没错,那就是群演志愿者们在排练本届省运会的开幕式节目《红伞女》。
在明亮的灯光下,志愿者们跟着老师的节拍转动手中的红伞,变换着各种队形。我们学校负责的《红伞女》是省运会开幕式节目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共有二百一十五个群众演员参与其中,二百名正式演员和十五名替补演员。为了让排练工作效率更高,早在六月份老师就从群演志愿者中选出一批同学,利用暑期时间将她们培养成小教员。开学正式排练后,每个小教员带一个小组,志愿者们很快便把动作要领都掌握消化了。
动作是学会了,但要跳好跳美却非常难,200名志愿者总是不能整齐划一的跳出一个节奏。“因为我们互相都不认识,没有默契,”16级学前教育汪德云同学说,“所以现在只能每天尽可能的多排几遍,努力磨合,培养默契感。”于是,群演志愿者们开始了白天上课,晚上排练的高强度连轴转生活。
排练时间本就紧张的志愿者们偏偏又赶上了台风“山竹”,蚌埠天气转为大雨、雷阵雨。为了不影响进度,两百多名姑娘们面对这样的恶劣天气,仍然坚持每晚在北操场排练,“小雨就冒雨排练,雨下得太大了就到主席台躲躲雨,雨下小了再继续排练。”文学与教育学院的负责人张沙沙同学说。
一天又一天的狂风骤雨,把北操场上的整整齐齐铺满足球场的点位也冲得乱七八糟。点位是练好群舞的重要依托,点位错乱,排练工作寸步难行。大家只得在排练之余,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打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止到9月19日,志愿者们已经完成了九张队形点位图的排练,还差一张点位图,《红伞女》就初具雏形了。开幕式总导演也对蚌埠学院的群演志愿者提出表扬:“后来居上”。
事实上,省运会开幕式群演志愿者的招募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招募的第一批志愿者开始排练时,大家的舞蹈功底参差不齐,排面难以统一,加上秋季昼夜温差大,又连绵阴雨……训练困难重重,一些志愿者打起了退堂鼓,陆续离开。
一些同学的退出,让大家的工作陷入被动。艺术设计学院的负责人张蕊同学后来对队员反复强调:“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省运会中,要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不能以个人为中心。”好在留下的和后来补充进来的同学责任心都很强,阵容逐渐稳定了下来。
开幕式在10月16日晚上举行,在文体展演第三篇章《诗意山水大美安徽》中,我校参演的舞蹈《红伞女》获得广泛好评。
现场悠扬绵长的丝竹声,烟雾缭绕的干冰,青砖黛瓦的徽派民居,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细雨飘零的徽州小巷。刚开场,在月色的笼罩下,一艘乌篷船缓缓开过,随后,徽派民居的拱门里,一位徽州姑娘颔首浅笑,撑伞钻了出来,紧接着一排又一排的徽州姑娘撑着油纸伞,踮着脚尖,从民居后一步一踱,缓缓向观众走来。舞蹈演员们曼妙轻柔的身姿,传神地表现出徽州特有的清新秀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徽州月色烟雨下的相遇。
节目大获成功,演员们都激动得不能自已。17级金融工程的管明月同学也是红伞女的一员,她兴奋地说,“这是我从小到大上过最大的舞台,排练的时候不管刮风下雨我们都坚持了下来,在台上也没有失误,我感到特别开心,这是我们人生中很珍贵的回忆。”
据悉,这些群演志愿者来自文学与教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和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五个二级学院,除了省运会开幕式节目《红伞女》和《房片操作者》外,由我校志愿者参演的闭幕式节目《花伞女》也正在紧张排练中。
有人说,志愿服务就是加了糖的咖啡,初尝苦涩,细品甘甜,回味余香。
黄紫婷说,“几个月以来,大家都黑了、瘦了,不过能为省运会奉献一份力量,对每个志愿者来说都很有意义。毕竟青春不过几届省运会,能遇见这次省运会志愿服务的机会,自己是幸运的。”
其实,每一场比赛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默默奉献的志愿者,省运会遇见这些热心奉献的志愿者,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撰稿:学生记者李梦圆 卫晓钰 丁聪 何梦凡 董霄雯;编审:黄灿 袁飞)